木兰围场的历史
时间:2013-01-21 15:18来源:原创 作者:坝上的云 点击:
次
木兰围场溯源 木兰,这是满语的译音,原意哨鹿。哨鹿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狩猎方法,用这种方法狩猎时,猎人潜入草木中,戴上假鹿头,口中吹木制或桦皮制的长哨,模仿雌鹿求
(责任编辑:坝上的云)
木兰围场溯源
木兰,这是满语的译音,原意“哨鹿”。哨鹿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狩猎方法,用这种方法狩猎时,猎人潜入草木中,戴上假鹿头,口中吹木制或桦皮制的长哨,模仿雌鹿求偶时发出的鸣叫声,引诱雄鹿前来。等雄鹿寻声音走近,猎人伺机射杀。清帝们行猎时,也常使用这种方法。但哨鹿和围猎是两种不同的狩猎方式。满语的“围场”为“辉罕”。这处规模宏大的皇家猎苑,满语译音应为“木兰辉罕”。“木兰围场”一半用满语译音一半用汉语,是一个满汉结合的产物。如果全用汉语的话,就应该是“哨鹿围场”了。
木兰围场的设立
木兰围场的设立康熙初年,云南平西王吴三桂、广东平南王尚之信、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史称三藩)在南方各据一方,组成“联盟”与清中央go-vern-ment割据。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倡言“兴明讨虏,三藩叛乱相继开始。康熙十四年(1675年)漠南蒙古察哈尔部布尔尼联合昭乌达盟奈曼部王扎木山举兵造乱,是年,青海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在河西骚乱。康熙四年(1665年)沙俄军队重占我国黑龙江上游流域的雅克萨,在我国势力不断增大。面对内忧外患的政治局面,康熙采取南北分治战略:北部通过宗教首领协调蒙古各部之间的关系,南部集中精力解决“三藩”问题。
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廷平定了三藩叛乱,康熙随即将军政注意力转向北方,全力解决沙俄入侵及民族分裂问题。是年,康熙第二次北巡。四月七日,北巡队伍出喜峰口,经宽城进入蒙古卓索图盟喀喇沁旗,率附近各盟旗王公贵族及喀喇沁骑兵队北上至今围场县境内。沿途一面射猎,一面与王公贵族探讨社稷安危大计,一面相度地势。月底,清廷以喀喇沁、敖汉、翁牛特、察哈尔、克什克腾旗敬献牧场的名义,设置了皇家猎场——木兰围场。其意义旨在里通内部,团结各蒙古族,外在遏制沙俄侵略北疆,以此达到巩固政权、统一全国。
木兰围场的发展
据史料记载,清朝皇帝在木兰围场共设七十二围,坝上地区二十围,坝下地区五十二围,孟滦林管局管辖范围内四十六围,从七十二围的初建到最终的完成伴随清朝对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怀柔政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康熙(完成)、乾隆(发展)和嘉庆(继承),在这三个时期当中,围场的设置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并在行政上给予充分肯定。设围之初,康熙以阿鲁克尔沁旗多罗郡王额附色巴椤、固山额附巴特玛等管领围场,后由附近各旗王轮番管理。康熙四十五年(1706)设围场总管,官秩四品;乾隆十八年(1753)总管升为三品,同时增设四品翼长2员,六品骑校8员,驻防官兵800名;嘉庆七年(1802)裁三品总管设副都统,嘉庆九年(1804)裁副都统复设三品总管,归热河副都统管辖。围场境内按八旗之制设防卫戍。八旗分四正四隅分置四周出入处,相距二三十里不等。
木兰秋狝大典
木兰围场建立以后,无特殊情况皇帝每年北巡都要举行秋狝大典,即木兰秋狝,渐次成为定制。雍正帝告诫“后世子孙,当遵皇考所行,习武木兰,毋忘家法”。皇帝每岁秋狝,常例将近一个月时间,是朝廷的一个壮举,并有严格的行围仪阵。
木兰秋狝的衰落
道光帝继位后,国力已经衰落了,已经没有精力和财力举行秋狝大典了,清廷不得不于道光四年(1824)宣布秋狝礼废从此,木兰围场进入了衰落阶段。内忧外患使得同治、光绪年间的清王朝已是风雨飘摇奄奄一息,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清廷不仅顾不得木兰秋狝这万世当遵守的祖宗家法,反而要*掠夺围场的资源换取白银。
木兰围场开围得缘起,始于同治元年(1862)。当时,近代ammo工业的已经兴起,并应用于战场,这对八七军制和演练骑射是个直接否定,其军事、政治意义已大为减弱。
在开围的过程中,经历了限地开围1863、滕围风波、五川招垦(1903)、全围放垦四个阶段。光绪三十一年(1905),练兵处奏请开办围场屯垦事宜,全围放垦。民国五年(1916),木兰围场放垦结束,清皇家猎苑不复存在。
相关新闻
(16-04-08)
(16-04-08)
(16-04-08)
(16-04-08)
(16-04-08)
(16-04-08)
(16-04-08)
(16-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