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围场的由来
时间:2013-01-21 15:15来源:原创 作者:坝上的云 点击:
次
围场在清代又叫木兰围场,木兰即非花名,也与花木兰无关,清代初期,围场多鹿,中秋节前后,猎人头戴鹿帽,吹起木制的笛哨,模仿鹿的声音,诱鹿捕杀,满语查标之为“木兰”也
(责任编辑:坝上的云)
围场在清代又叫木兰围场,木兰即非花名,也与花木兰无关,清代初期,围场多鹿,中秋节前后,猎人头戴鹿帽,吹起木制的笛哨,模仿鹿的声音,诱鹿捕杀,满语查标之为“木兰”也就是哨鹿的意思。秋尔 是皇帝打猎时的专用词,鹿熙曾写下:“鹿鸣秋草盛,人喜菊花香”的诗句赞誉木兰围场。
公元1677年,康熙首次出巡塞北,看中了这块“万里山河通远缴,九边形胜抱神京”的地方,公元1681年,康熙第二次来围场以喀嘈喇泌、敖汉,翁牛特旗敬献“,牧场划定了面积,一万四千多平方公里的围场并划分了72个小围场,岁岁举行木兰秋尔,并垂为祖制定为家法,从康熙二十年到嘉庆二十五年的一百四十多年里,康熙、乾隆、嘉庆二十三陵
五年的“一百四十多年里,康熙、乾隆、嘉庆来围场举行木兰秋尔105次,如今围场县区划及得名很多渊源于木兰围场。
围场县于河北省最北部,南距承德135公里,距北京350公里,全县总面积是9219平方公里,是河北省面积最大的一个县,相当于15个新加坡,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美称,它东临赤峰,北接内蒙古克腾旗,西与多伦相连,是华北通往内蒙和华东地区的重要通道之一,全县总人口50万人,人口密度为53人/平方公里少数民族30万人,其中满族、蒙古族占24万人,其中有回、壮、朝鲜等14个少数民族,清康熙年间,曾设“木兰围场”,派满八旗兵驻守,因为和蒙古各部分有较频繁交流,这里遂成为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民国2年(1912年)建立县制,属热河特别行政区。1956年,改热河省归为河北省,1989年6月29日,经国务院
批准建立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围场的气候属北寒温——中温带,大陆性季风高原山地气候,气候类型比较复杂,年平均气温为-2(C---5(C之间,年降雨量为450MM左右,全年无霜期89天。
康熙选中此地,建皇家苑,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木兰记》碑中记载嘉庆日:射猎肄武为本朝家法,绥远实国家大钢,这可用四个序概括即:“肄武绥藩”,肄武:也就是练兵习武的意思,当时国人并十分安定,云南
省吴三桂的叛乱,西北部有准噶尔丹的分裂活动,国外还有沙俄的扰乱,而当时清军却斗志衰退,在平定“三藩之乱”中,清军贪生怕死,一人负伤,十人护送“,甚至有自残以自保,康熙看到英勇善战的八旗将士,如今弓马废驰,军无斗志。如此下去大清江山难保,他总结教训,认为只有加强武备,恢复军队的战斗力,才是立国之本。因此在平定“三藩之乱”的当年设立木兰围场作为即能巩固后方,又可加强武备的一项重要策略,皇帝到木兰围场行猎途中,都设立了行宫一一热河行宫,后来发展成为清代的最大的离宫一一避暑山庄,所以,先有了木兰围场(1681)后有避暑山庄(1708)之说,绥藩;是清朝为了团结少数民族,抵御沙俄分子分裂活动的一项战略方针。用现代的话说,就是统一战线。清帝在140多年的木兰秋尔中曾用隋围射猎,奖功罚过等手段团结了新疆、西藏、表海、蒙古等王公大臣,并举行了在多伦诺尔的“七溪会阅”接见了万里归来的渥巴锡等到活动,进行了乌兰布通之战,击溃了噶尔丹的叛乱,粉碎了其沟结沙俄分裂中国的阴谋,也可以说,康熙、乾隆、等皇帝在人们的心目中筑起了“团结统一”的长城,康熙曾在“七溪会阅”取得成功时对大臣们说“昔秦兴士时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清帝在”木兰秋尔“结束后,都要举行臧大的宴会,表演”塞宴四事“诈马、教跳、付傍相扑,肆武绥藩”的策略也为“康熙乾隆盛世”奠定了基础。
相关新闻
(16-04-08)
(16-04-08)
(16-04-08)
(16-04-08)
(16-04-08)
(16-04-08)
(16-04-08)
(16-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