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围场,见证满清秋狝的历史
时间:2016-04-08 08:41来源:原创 作者:坝上的云 点击:
次
坝上草原最近几年成了热点的旅游区,而在二百年前, 坝上草原 则是规模宏大的塞上皇家猎苑。当时的这片广阔猎苑被统称为木兰围场,主体位于现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
(责任编辑:坝上的云)
坝上草原最近几年成了热点的旅游区,而在二百年前,
坝上草原则是规模宏大的塞上皇家猎苑。当时的这片广阔猎苑被统称为木兰围场,主体位于现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东西150多公里,南北100多公里,海拔多在1300米以上。坝上草原山川陡缓交错、草原丰美广袤,自然风光在这里构成了一幅绮丽的画卷。 木兰围场的开辟 塞罕坝草原的大部原来是蒙古喀喇沁、翁牛特部的游牧地,后两部族将这片土地献给清廷(清末《围场厅志》记载:“两部所献之山川约在伊逊河以东,为围场全境之东半”),再加上西部原属清廷的领地,构成了阔达一万平方公里以上的北方猎场。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帝第三次北巡塞外时第一次远上围场巡猎,自此开辟了木兰围场。 自康熙开围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的138年间,共举行了“木兰秋狝”105次。“狝”音xian,就是行猎的意思。古代帝王四季行围采猎分别叫做“春蒐”“夏苗”“秋狝”“冬狩”。帝王秋狝也不是纯粹地为行猎取乐,在古籍《国语》(相传由春秋时左秋明所著)中就有“秋狝以治兵”的说法,所以“木兰秋狝” 也称木兰习武,借以训练八旗将士,成为清廷的定制。 木兰围场的命名的考证 木兰围场最初叫“兴安”。康熙二十二年,康熙陪伴祖母第一次来到木兰围场,他自己写下的纪事诗即题为《夏日奉太皇太后避暑兴安》,随后行猎围场月余,曾写下八首诗,题为《驻跸兴安八首》,而且在诗序中记述了围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不过,这个“兴安”仅是一种对
木兰围场的泛称。 “木兰”是从满语“哨鹿”的发音衍生而来的,“哨鹿”是当时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诱猎方法。狩猎时,猎人潜伏在草丛中,戴上假鹿头,口中吹木制的长哨,吹出仿效鹿求偶时发出的“呜呜”声,或者用桦皮做的“狍叫子”,吹出小狍的“唧唧”音,引诱鹿狍以便猎杀。“围场”的满语译音为“辉罕”,所以如果完全用满语译音,就读作“木兰辉罕”了。 在清帝及文人的诗文中,也用“阴山”代称木兰围场,因为塞罕坝在当时看来是阴山山脉向东延伸的一部分。坝上的云为您讲述,比如在钠兰性德的18首“木兰”词中有:“谁道阴山路难行,风毛雨血万人欢。”;“万里阴山万里沙,谁将绿鬓斗霜华?” 木兰围场的结局 清道光帝在即位前曾十二次随架“木兰秋狝”,即位之后因内忧外患,一次也没有到围场。晚清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清廷国库空虚,大量流民出关垦荒,而承德、围场的驻防旗兵缺饷少粮,清廷被迫实行开围放垦,招垦所得的银资一部分作军饷,另一部分补了巨额战争赔款的缺口,从同治到光绪,皇家围场一步步地变卖一空。一百多年的“木兰秋狝”曾对于清廷的强兵固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它的衰败和封建王朝的衰败一样,是大势所趋。
相关新闻
(16-04-08)
(16-04-08)
(16-04-08)
(16-04-08)
(16-04-08)
(16-04-08)
(16-04-08)
(16-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