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有一首著名的诗——《塞上宴诸藩》,写他在塞上大宴蒙古王公的盛况,抒发其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北方边疆的胸怀。诗云:
龙沙张宴塞云收,帐外连营散酒筹。
万里车书皆属国,一时剑佩列通侯。
天高大漠围青嶂,日午微风动彩斿。
声教无私疆域远,省方随处示怀柔。
这首诗写的是清代的一场“皇家酒事”,很有文采,很有气魄。把这首七律译成白话,大意是:塞上大漠风云收拢盛宴开始,帐外连营里到处都在举杯饮酒。车同轨书同文万里皆为领地,部落首领们受到赏赐被封为王侯。天高地广青山围做四面屏嶂,日正中午微风吹得彩旗飞抖。无私宣扬教化使得疆域辽远,省视四方在每一个地方表示怀柔。
多年以来,人们在介绍木兰围场及木兰秋狝时,总是喜欢引用这首诗,把它作为康熙皇帝木兰行围时的“代表作”。就连近年出版的权威版本《康熙诗词集注》,也是如此做以介绍。
其实,这首诗并不是写于木兰围场。
《清圣祖御制诗集》注明,这首诗和《巡幸出喜峰口过黄土岩》、《入喜峰口》等诗,都是作于“辛酉”,即康熙二十年(1681)。
这一年四月,28岁的康熙皇帝出塞北巡,随扈的有皇长子允礽(后来被立为皇太子),多罗温郡王延绶(肃武亲王豪格之孙),大学士勒德洪,内阁学士噶尔图、希福,翰林院侍讲学士高士奇,头等亲随侍卫乌大禅等。除了满汉大臣和八旗禁旅扈从,还有喀尔沁(即喀喇沁)三千蒙古兵马护驾随猎,可谓浩浩荡荡。
据《康熙起居注》记载,康熙皇帝四月初七日出喜峰口,初八日到宽城北,初九日到达希喀布齐尔口(今平泉大吉口),初十日到察汉城(今平泉会州城),最远行至巴尔汉(今内蒙古宁城八里罕)附近的热水温泉,沿途一路不断行围打猎,于十六日“驾旋”,大体上按着原路返回,二十四日进入喜峰口。其间的二十二日,康熙皇帝回到达希喀布齐尔口(今平泉大吉口),《康熙起居注》记载:
未时,设黄幄于达希喀布齐尔口北原野,上如黄幄,喀尔沁王札锡、公吴特巴喇率其属塔布囊等及随从军士跪候驾过。上升座,大设卤簿,作乐。
康熙皇帝在这里,对喀尔沁(即喀喇沁)蒙古贵族及军士颁发了不同的奖赏,对五十家子、三十家子两处驿地的官兵也给予了不同的奖赏,接着举办了盛大的宴会:
赐毕,王札锡、公吴特巴喇、王子绰衣尔扎木苏等命坐于御座相近,其余诸塔布囊、众军士俱令分行列坐,大设筵宴。
这就是康熙皇帝“塞上宴诸藩”。
而《塞上宴诸藩》一诗,就是在这一天,写于这地方,写的这件事。
诗中“龙沙张宴塞云收”的“龙沙”,指塞上今承德这片大地;
“帐外连营散酒筹”的“酒筹”,是饮酒计数之具。
“万里车书皆属国”的“车书”指车同轨书同文,表示文物制度划一,天下一统。 “属国”意为附属于宗主国的国家,此指归属清朝的蒙古部落。
“一时剑佩列通侯”的“通侯”,指秦汉时代侯爵的最高一等,又称彻侯、列侯,此指赐给蒙古贵族的爵位。
“日午微风动彩斿”的“彩斿”(yōu),指彩旗。
“声教无私疆域远”的“声教”,意为声威教化。
“省方随处示怀柔”的“省方”意为巡视四方,“怀柔”语本《礼记·中庸》“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以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后因以称笼络安抚外国或国内少数民族等为“怀柔”。
康熙皇帝这次“塞上宴诸藩”,酒宴规模有多大呢?当时在场的翰林院侍讲学士高士奇,在《松亭行纪》中记载:
赐宴喀尔沁、廓尔沁部落于达希喀布齐儿口。
上座黄幄中,皇长子及温郡王侍,诸部落率其属列坐于幄之左,内大臣列坐于幄之右。
蒙古上下数千人,人赐酒一金叵罗、茶一瘿碗,顷刻而遍。
“金叵罗”是金制酒器之名,“瘿碗”是一种用瘿木手工制作的珍贵木碗,都是清代宫廷御用器物。康熙皇帝在达希喀布齐尔口(今平泉大吉口),命人用皇家专用的酒具金叵罗、茶具瘿碗,几乎在同时为“蒙古上下数千人”赐酒赐茶,场面何其壮观哉!
翰林院侍讲学士高士奇,当时也赋诗一首,题为《赐宴喀尔沁诸部落恭记》:
黄幄高张羽卫陈,遐方述职尽称臣。
金螺酒礼领三爵,宝碗茶膏遍一巡。
问俗远同虞出狩,要盟欲笑汉和亲。
长城有险休重设,至治从来守四邻。
高士奇的这首诗,虽然缺少康熙皇帝诗中那股“帝王气”,但也写出了这场“皇家酒事”的盛况,和康熙皇帝举办这场“皇家酒事”的用意。
诗中“黄幄高张羽卫陈”的“羽卫”,指皇帝的御林军。
“遐方述职尽称臣”的“遐方”,意为远方,此指蒙古部落。
“金螺酒礼颁三爵”的“金螺”,指皇家专用的酒具——金螺酒杯。
“宝碗茶膏遍一巡”的“宝碗”,即前文所说的瘿碗,“茶膏”则指奶茶。
“问俗远同虞出狩”,意为康熙皇帝这次北巡,和古代君主舜帝的出狩同样重要。
这场多达数千人的盛大酒宴,要用掉多少酒水可想而知。赐给“蒙古上下数千人”的奶茶,显然就是出自当地。而赐给“蒙古上下数千人”的酒,也不大可能完全从京城运来。此为别一话题,专文另述。
康熙皇帝这次北巡,并不是他第一次出塞北巡。康熙十五年(1676)九月,23岁的康熙皇帝第一次从墙子路出塞;康熙十六年(1677)九月,24岁的康熙皇帝第二次从喜峰口出塞;康熙十七年(1678)十月,25岁的康熙皇帝第三次从鲇鱼口出塞。虽然此前已三次出塞,但在塞上如此大宴诸藩,此行却是第一次。
其后,康熙皇帝设置了木兰围场,兴建了避暑山庄,塞上大宴诸藩遂成为惯例和常态,“皇家酒事”一场连着一场,在结好边疆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不能忽略的是,“塞上宴诸藩”的盛大“皇家酒事”,是在平泉的大地上开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