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牛羊后蹄和小腿的地方,有一块游离的骨头很特殊,汉语称为“躁骨”,俗称羊拐,《西游记》写作“拐孤”.蒙古语称为“沙阿”,或译作“髀石”.这种骨头有宽有窄、有凸有
连接牛羊后蹄和小腿的地方,有一块游离的骨头很特殊,汉语称为“躁骨”,俗称羊拐,《西游记》写作“拐孤”.蒙古语称为“沙阿”,或译作“髀石”.这种骨头有宽有窄、有凸有凹、有正有侧,六面六个形状,所以民谚说:“高高山上绵羊走,深深谷地山羊过,向阳滩上骏马跑,背风弯里黄牛卧.倒立起来叫不顺,正立抓个大骆驼。”用五畜的名称给羊拐的各面命名。
牧区孩子长到三四岁,大人就把它拿出来,让其辨认哪面有什么牲畜.再大一点儿,就可以做羊拐的游戏了。牧区成长的蒙汉儿童,没有不会用羊拐做游戏的.所以他们的童年记忆,总是和羊拐联系在一起的。铁木真(后来的成吉思汗)十一岁跟扎木合作盟友时,将一个铜灌的羊拐赠给扎木合,扎木合也将一枚狍子的羊拐赠给铁木真.后来两人反目,想起从前互赠羊拐时,“又重新亲爱着”。羊拐在这里做了友谊的纽带。一九八三年巴林右旗清理一座辽代古墓时,曾发现九玫拐骨。牛拐骨一枚,山、绵羊拐骨七枚,还有一枚钢铸的仿绵羊拐骨.由此看来,北方游牧部落接触羊拐的时间,还可以推前更早。草地有“玛瑙珊瑚稀世宝,牲畜之中肉是宝,肉之中拐骨是宝”一说,可见羊拐在他们心目中是多么重要。卧牛卧羊的时候,牧民杀多少牲畜也要把拐骨保存起来.不仅保存自家的,还要把赢取别人的也一同装在皮袋里,有的多达几百几千枚。“拐多之家牛羊多”,就是说的这种意思.一到冬闲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提着羊拐袋子玩耍起来,把赢得对方羊拐看作一大乐事.所以牧民中有“玩羊拐也是一技”的说法。
上面所说铜灌和铜铸的羊拐,多半是为了加重分量做“老子儿”用的.将羊拐挖空,灌以铅或钢,就成了钢灌的羊拐.以羊拐为本,脱出棋子,注以金属,以此翻砂铸出的羊拐,就是铜铸的羊拐.几个人围成一圈,每人出五或十枚羊拐,互相混和起来.然后将其抓起,抛散而下,看上面出现的形状,在相同者之间用小指划一下,将一枚弹向另一枚,弹中者取其一归巳.如弹不准或弹到别的子儿上,则算失败,须交下一位再抛再弹.如此循环往复,直到赢得对手袋儿空羊拐尽为止.这是其中的一种玩法.还有的只出四枚老子儿,让在座的人轮流抛掷.如果四枚落下,出现“四只绵羊”,则是“四个一样”,向坐在上首的人要四枚羊拐。如果出现四匹马,便是“四十匹黄马”,向上首的人要四十枚羊拐……如此这般按规则进行.此外还有“赛马”、“摔跤”、“猜羊拐”等各式各样的玩法.还有许多增加情趣的规定.比如上面说的第一种玩法,如果抛下的羊拐探在一起,就要把它们弹开再玩。可是弹开时用了右手,再玩时就得用左手.一般人用右手弹惯了,弹开时用了右手,再弹时还要用右手,就被别人制止了,这样无形中吃了一亏。
这几年来,牧区麻将之风抬头,大有普及的趋势,羊拐只好退避三舍.只是有时打麻将时,一时找不到骰子,便取一枚羊拐当骰于用.有说“沙”、“骰”近音,骰就是沙阿,大概这是好赌者的逻辑吧I以前草地用羊拐赌钱是万中无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