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布统之战乌兰布统(亦音译为乌兰木通)是蒙古族语音意,汉译为红色坛子形状的山峰,又称红坛子山,大红山子。该区域位于浑善达克沙地与蒙古高原接壤 处,地形开阔且多为土质
乌兰布统之战乌兰布统(亦音译为乌兰木通)是蒙古族语音意,汉译为红色坛子形状的山峰,又称红坛子山,大红山子。该区域位于浑善达克沙地与蒙古高原接壤 处,地形开阔且多为土质丘陵,仅此一红褐色的玄武岩山峰,孤峰矗立,旷世极天,海拔1595米。峰东北,沙明如雪,白桦、红柳似翠如丹。峰东南面是近1万亩沼泽地。峰西南8公里处,为滦河发源地
新开泡子,其下游吐力根河川口北岸,有十二座连营(清军防地)遗址。峰东4公里处为 一白沙地,相传当年噶尔丹布驼城于此,至今仍沿用其名---驼城。(自《克什克腾旗志》)
300多年前,在这里发生了一场清初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史称乌兰布统之战。作战双方为康熙亲自指挥的八旗劲旅同漠西蒙古准噶尔汗国博硕克图汗噶尔丹的军队。此战役双方实际投入近10万余炮兵、骑兵、步兵、藤牌兵等各兵种,也是清朝为巩固疆域,维护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反对民族分裂的一次规模较大的战役。
明末清初,我国西、北地区的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科尔沁部、漠北的蒙古喀尔喀部、漠西的厄鲁特(瓦刺人)蒙古卫拉特部三大部。漠南蒙古主要居住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及东北三省。漠北蒙古主要居住在今蒙古共和国境内。漠西蒙古主要居住在今新疆、青海、甘肃一带。17世纪40-50年代,在清朝采取“联蒙制汉”的政策下,三支蒙古部族相继归属或臣服于清朝。17世纪70年代,漠西蒙古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争权斗争,由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吞并了漠西蒙古厄鲁特各部,建立准噶尔汗国,其势力范围达天山南北广大地区。接着,噶尔丹暗中同沙皇俄国勾结,企图统一漠南、漠北蒙古各部,进而夺取黄河以北地区,欲同清朝隔河而治。1688年噶尔丹出兵漠北蒙古喀尔喀各部。喀尔喀各部很快战败,其首领哲布尊丹巴请求清庭制止噶尔丹的侵犯行径。清朝政府安置其部族在科尔沁草原游牧,并责令噶尔丹归还漠北蒙古牧地,停止战争。噶尔丹不但不听从清廷的劝阻,反而不断加强攻势。此时的清朝政府已于1681年平定“三藩叛乱”,1683年收复台湾,疆域内政治统治比较稳固。同时又经过1685、1686年的两次雅克萨之战,迫使沙皇俄国政府同意经谈判解决中俄东段的边界问题。1689年,双方经平等谈判,清朝又以出让尼布楚地区(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为代价同沙皇俄国政府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换取了沙皇俄国政府在清朝同噶尔丹两方交战时的中立态度。于是年轻的康熙皇帝力排众议,决心彻底剿灭噶尔丹这个心腹之患,并在政治和军事上进行了周密的部署。
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春,噶尔丹率3万骑兵,对外号称10万,以追击喀尔喀、车臣汗等三部蒙古复仇为名,自克鲁伦河南进,6月14日进抵今中蒙边界。康熙皇帝一面命恭亲王、安北大将军常宁率10万(号称)右翼军出喜峰口(今河北迁西县境内)迎击;一方面命裕亲王、抚远大将军福全为主帅、皇子胤为副将率10万(号称)左翼军出古北口(今北京密云县境内)进军。同时对其它各部军队也作了相应作战的部署。原计划两路大军在东西乌珠穆旗一带集结,寻找战机,待噶尔深入清朝腹地后一举剿灭。 农历7月初,清右翼军同噶尔丹军在乌珠穆沁遭遇,清军失利。根据噶尔丹军的进军态势,康熙又命两路大军到赤峰克旗
赛罕坝(清朝木兰围场一部分)驻扎待命。福全率左翼军(实际到达的兵力为41980人)在吐力根河(滦河的源头---内蒙古自治区同河北省界河)岸边今十二座连营居民组一带扎营。据记载,清军扎建驻军大营40座。军营连绵长60里,宽20里,首尾联络,屹立如山(今十二座连营遗址)。常宁率右翼军南下,欲同左翼军会合。在清廷和谈的诱惑下,噶尔丹分兵两路自克旗木石匣西(今克旗同兴镇境内)及克旗巴彦查干苏木尾随常宁右翼军,长驱直入进入乌兰布统地区。噶尔丹军占据制高点---乌兰布统为指挥部,并进行了相应的作战部署。此地山林茂密,地势开阔,峰东南是大片沼泽,易守难攻。康熙随左翼军御驾亲征,于7月14日从北京出发,7月23日到河北隆化,因患疟疾只好在此地指挥作战。此时,清廷调集的各路助攻部队还没有到达,康熙就命福全对噶尔丹先行羁留。于是,福全以先礼后兵为由,通知噶尔丹派出使节,佯装和谈,以拖延时间,待助攻部队到达后,一举剿灭噶尔丹。 噶尔丹识破了清军的用意,并随时准备逃回老巢。鉴于此种情况,农历八月初一清晨,清军分左右两翼大军,携带防止敌人骑兵冲阵的军械(鹿角),荷***实弹,从十二座连营起兵,向西北方向噶军阵地列队徐徐进军,9点多钟发起总攻。噶尔丹军队依山傍水,占据有利地形,并将万余峰骆驼绑住四足卧地,背加箱垛,再蒙上用水浇透的毡子,沿乌兰公河摆下了数十里长的“驼城”,形成坚固的战斗堡垒。士兵从驼阵的间隙中,利用枪炮戈矛,阻击清军进攻。进击中,清军右翼军被乌兰公河河泥所阻,退回原驻军地。中午,清军左翼军在内大臣佟国刚大将军(康熙舅父)的率领下,攻到乌兰布统峰下,下午2点多钟,清军又一次组织了猛烈的进攻,依然没有攻破噶军“驼城”阵 地。于是,清军调集铁心火炮5门,子母炮3门,八旗军火器营1000人,汉军火器营400人,藤牌兵2400人,集中炮火轰击“驼城”,终于将“驼城”炸开一个缺口(相传当年,佟国刚亲自点燃两吨多重的铁心火炮,将乌兰布统峰炸成两座山。一半飞到西南角,现称为小红山子。另一半是乌兰布统峰,现称为大红山子,两座山遥遥相对。大炮后坐力在乌兰布统峰下坐出了一个方圆三、四里的大水泡子)。清军骑兵、步兵一齐冲入噶军阵地。同时佟国刚之弟佟国维指挥的另一队清军在炮火的掩护下,从侧面横击,双方短兵相接。霎时间,只见乌兰布统峰下硝烟弥漫,尸骸横飞,血流成河;但听马嘶人吼,***炮声响彻山林,震耳欲聋,砍杀之声不绝于耳。几番厮杀,双方军队伤亡都很大。内大臣佟国刚率左翼军循河猛攻时,被噶军鸟铳(也可能是沙皇俄国生产的滑膛枪---一种******枪)击中,血染战袍,殁于阵中。(为纪念佟国刚大将军勇猛的作战精神,人们把 乌兰布统峰下的大水泡子称之为将军泡子,并一直流传至今。)天近黄昏,清军一是不知噶军虚实(号称10万),再是恐夜间进军路线不熟,误入敌阵,加之内大臣佟国刚战死,所以清军虽小胜而未乘胜围剿。日落,清军鸣金收兵。
八月初二,福全再次整兵,集中炮火,遥轰山林并拼死攻山。噶军据险向清军猛烈开火,势如誓死坚守,致使清军进攻毫无进展。另传噶尔丹已战死,于是清军收兵暂息,待北京、科尔沁诸军到达后,再齐头夹击。而噶尔丹也担心被清军长久围攻,兵马粮草不济,不攻自败,意欲早图脱身之计,于是双方又假意进行和谈。
八月初四,西藏******喇嘛派往噶尔丹部的随军特使喇嘛济隆呼图克图率弟子70余人给福全送来了噶尔丹的降书,并说:噶尔丹已在威灵佛前稽首发誓,此后再也不敢侵犯喀尔喀各部,若有违反,当由威灵佛惩罚。福全误中其缓兵之计,令各部队不准进击。噶尔丹 在递降书的同时就率部徐徐从西拉沐沦河载水而下,横渡大碛山(现大黑山----今克旗浩来呼热、红山子乡、经棚镇界山),退到今克旗达来诺日镇的岗更诺尔后,撤回科布多(今蒙古共和国国吉尔嘎朗图)。为阻击清军追击,所过之地全部放火烧荒。当福全将噶尔丹的降书转奏康熙,康熙急令福全决不能轻信狡诈且反复无常的噶尔丹之言,必须 严阵以待,并急速进军围剿时,已经来不及了。噶尔丹在逃回科布多途中遇上了荒灾和瘟疫,部众及牲畜损失近三分之二,噶尔丹部遭到重创。因丧去战机,没有彻底剿灭噶尔丹,回京后,福全等大臣均遭到贬罚。
为彻底剿灭噶尔丹部,康熙又于1696年再次亲征,并组织了昭莫多(今蒙古共和国乌兰巴托南宗莫德)战役,噶尔丹部主力被清军击溃,部众叛离,势力不断削弱,难以威胁清廷的统治。1697年初,康熙再一次渡黄河亲征。噶尔丹也因长年征战、积劳成疾、内外交困于1697年3月病死科布多,终年54岁。此后,清朝又经过近60年的政治、军事斗争才将准噶尔部封建主长达70年的叛乱******下去,到 18 世纪70年代,才巩固了对天山北路的统治。
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坝上的云户外俱乐部【bashangdeyun.com】
本文原始链接地址:
http://www.bashangdey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