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这座并不算大的城市,拥有着两处世界文化遗产——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和金山岭长城。这是我们的荣耀,值得骄傲和自豪。然而,作为遗产地城市和城市的居民,同时也担有一
在我们这座并不算大的城市,拥有着两处世界文化遗产——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和金山岭长城。这是我们的荣耀,值得骄傲和自豪。然而,作为遗产地城市和城市的居民,同时也担有一份对文物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责任与义务,使其保持与再现历史的真实与完整。
2013年是《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保护管理条例》颁布实施10周年。为了普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知识,倡导“文物保护人人有责”,提升市民文物保护意识,培育公众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认同性、积极性、创造性,并成为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珍爱者、护卫者,承德市文物局、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景区管委会特联合本报开展“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大家谈”系列宣传活动,包括“山庄是文物、保护靠大家”有奖知识竞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专题宣传、社会各界人士谈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保护管理条例》颁布10周年主题宣传及文物古建防火知识宣传等多项活动。其中,第一项活动“山庄是文物、保护靠大家”有奖知识竞赛已于6月3日推出,本报于当日第五版《文化视野》刊出了知识竞赛问卷。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大家谈”系列宣传活动将持续至年底,欢迎广大读者关注并参与!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大家谈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中国古代帝王宫苑与皇家寺庙完美融合的典范,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是世界了解东方文化的实物资料;
■“承德是清代第二政治中心,是北方难得的自然风景区,应当保护好”;
■您的一点奉献,就可以改变“山庄是公园”的不和谐形象;您的一点付出,就能还给世界一份完整的遗产,还原一个真实的山庄——
避暑山庄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竣工,建设过程历时89年,跨越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王朝。避暑山庄占地面积56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万余平方米,分为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和山岳区,依自然地势形成了东南湖区、西北山区和北部草原的整体布局,构成中国版图的缩影。原有宫殿、庭院、寺庙等各类建筑120余组,其中包括极具盛名的避暑山庄康乾七十二景。周围寺庙营建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呈众星捧月之势环布于避暑山庄外的东部和北部山麓,共12座寺庙形成寺庙群,现存有9座,共占地4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6万平方米。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和皇家寺庙群,1961年开始陆续被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含9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避暑山庄是中国清朝的园林式皇宫,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中国古代帝王宫苑与皇家寺庙完美融合的典范,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是世界了解东方文化的实物资料。1994年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以其具有的突出特点和普遍价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构成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王朝衰亡——
山庄渐衰败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随着清王朝的兴盛而建,随着清王朝的衰落而破败。1861年10月,慈禧太后一道谕旨:“所有热河一切未竟工程,著即停止。”原本已经停止巡幸40余载的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在工程停止以后逐渐荒芜。至清末,许多建筑渗漏、坍塌,水系淤塞,一片破败景象。1912年后,又先后历经了军阀和日本侵略者洗劫与破坏的山庄,大量古松被伐掉,建筑被拆毁,水系被掩埋,新式建筑于此兴建。至1948年承德第二次解放时,避暑山庄七十二景仅存7景,其它建筑仅剩下了13处。解放后承德的发展空间也围绕着山庄开始展开,避暑山庄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侵蚀,大量建筑涌入了山庄,俨然有了一派“市井”的景象。余秋雨先生《一个王朝的背影》中的“远远的,静静的,纯纯的,悄悄的,躲开了中原王气,藏下了一个不羼杂的清代”的避暑山庄,那时已经无从寻觅了。
新中国成立——
山庄获新生
新中国成立以后,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保护工作得到了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邓小平、胡耀邦、谷牧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来承德视察,先后就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保护工作做出了重要批示。1974年国务院提出意见:“承德是清代第二政治中心,是北方难得的自然风景区,应当保护好。驻在山庄的单位分别迁出,经过整修对外开放。”由此,拉开了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系统保护工作的序幕。
自1976年开始,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承德市文物局先后组织实施了3个《避暑山庄及外八庙十年整修规划》,期间陆续迁出了山庄内近40个单位、400余住户,拆除非文物建筑15万余平方米,古建筑修缮面积近2万平方米,恢复绿地植被10万余平方米。1994年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承德市委、市政府又先后实施了山庄东路搬迁美化、丽正门和德汇门两宫门间改造、碧峰西路拆迁改造和外八庙周边城中村拆迁和环境整治等多次大规模的拆迁治理工程。其中仅1999年—2000年山庄东路拆迁美化工程一项,市政府就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迁走了避暑山庄宫墙外的15个单位、155户居民,拆除违章建筑2.33万平方米,恢复绿地5万平方米,露出宫墙2000延长米,使被杂乱无章建筑遮挡了近40余年的山庄宫墙得以维修并向公众展示。中央政府拨付6个亿资金的全国最大单体遗产保护工程已经全面启动,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经过多年整修,避暑山庄康乾七十二景恢复到55景,内外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山庄、外庙园林景致的形态轮廓被整理出来,逐渐清晰了,那个“静静的、纯纯的”避暑山庄一步步回来了。
构建美丽幸福承德——
山庄新使命
山庄美了,游客来了,市民多了。但是山庄是历史文化遗产地,而不是一座纯粹的公园,喧闹是与其不和谐的,会冲淡她的幽静、典雅、古朴,山庄容不下使用高分贝扩音设备唱歌、跳舞者,更容不下攀折花木、践踏草坪、取水取土、乱刻乱画等等不文明现象。
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这样——
每天清晨,天刚微微亮,几声悠长的亮嗓儿就叩开了避暑山庄的宫门,也预示着山庄喧闹一天的开始。人们成群结队地从四面八方赶来,市民的山庄晨练似乎成了山庄一“景”。大家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尽情地跳着、唱着,脸上洋溢着满足,却忽略了我们身处“世界文化遗产”之中,忽略了身在“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中。那时那刻,似乎不曾想过山庄原本是什么样子,更不曾想过游客想看到一个什么样的山庄……渐渐的,山庄多了一份与其价值不协调的公园习气;渐渐的,山庄那份典雅幽婉的园林意境被掩盖了,“一砖一瓦皆文物,一草一木皆灵性”的遗产韵味淡了。
“若夫崇山峻岭、水态林姿、鹤鹿之游、鸢鱼之乐,加之岩斋溪阁、芳草古木,物有天然之趣,人忘尘世之怀”,“鸟似有情依客语,鹿知无害向人亲”,那份情趣该是如何的美妙,又是如何的令人神往。60余年的努力为其重塑了形态,不能不说是大功一件。但每一天来自市民的喧嚣却使其丢掉了意境,又不能不让人痛心惋惜。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作为一个朝代的记忆留存,帝王宫苑与琳宫梵语所反映的中国文化之美,与或壮丽、或幽婉的景致一起,共同构筑了独特的“场所精神”——山庄文化,“形神兼备”才算完整,两者是缺一不可的。
承德因避暑山庄而建,因避暑山庄而兴,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我们这座美丽城市的“根”和“魂”,是承德对外宣传的第一品牌,是公众了解承德的第一阵地,是世界认知承德的第一印象。避暑山庄在给市民提供了休闲场所的同时,更承载着接待中外游客和富民强市的重任。保护好、传承好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责任,展现出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文化精髓更是我们的义务,还原山庄还需要大家的支持与参与。您的一点奉献,就可以改变“山庄是公园”的不和谐形象;您的一点努力,就可以树立山庄“一砖一瓦皆文物,一草一木皆灵性”的遗产形象;您的一点付出,就能还给世界一份完整的遗产,还原一个真实的山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