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像寺
时间:2013-04-09 15:38来源:原创 作者:坝上的云 点击:
次
殊像寺 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仿山西五台山殊像寺而建。位于普陀宗乘之庙西侧,是一座汉族形式的庙宇。寺内正殿为会乘殿,殿内供观世音、文殊、普贤。两侧各一座楠木万寿
(责任编辑:坝上的云)
殊像寺 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仿山西五台山殊像寺而建。位于普陀宗乘之庙西侧,是一座汉族形式的庙宇。寺内正殿为会乘殿,殿内供观世音、文殊、普贤。两侧各一座楠木万寿塔,内供无量寿佛。
殊像寺是纯汉式寺庙。位于普陀宗乘之庙西山麓,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关于建庙的经过,乾隆皇帝在《殊像寺落成瞻礼即事成什》中记述道:他陪同皇太后到山西五台山进香。山麓有寺叫殊像寺,相传是文殊师利菩萨显相的坟,塑有文殊像,所以叫“殊像寺”。皇太后默记文殊像貌,回京后,命人在香山雕了一尊石像,并建立“宝相寺”。由于“满洲”和“文(曼)殊”音近,所以清初五世达赖向顺治皇帝上奏时,称清帝为“文殊菩萨化身大皇帝”。后乾隆皇帝受戒(乾隆三十六年在广元寺),也传言乾隆皇帝是文殊菩萨转世。于是乾隆皇帝在承德修建同名寺庙。“兹于山庄普陀宗乘庙西,营构兰若,庄校金容,一如‘香山’之制,而殿堂楼阁略仿五台山,亦名‘殊像’,从其朔也。”
当时,乾隆皇帝所看的佛经都为藏文或蒙文,没有满文经卷。他认为在满族统治的国度里,不可没有满文经卷,又因庙内喇嘛都习满文,于是在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成立经馆,译制满文藏经,一共抄写3部存于此庙经棚。可惜这3部藏经一部被日本帝国主义者掠走,一部在法国巴黎,一部下落不明。
殊像寺建筑分前后两大部分:会乘殿前气势宏敞,肃穆庄严;会乘殿后假山雄峙,真山上又置假山曲径,楼阁殿堂都建于假山。这里的假山在外八庙中规模最大,园林气氛最浓郁。
殊像寺山门前列石狮子一对,山门中哼哈二将塑像,为外八庙中仅存。入内左右为钟鼓楼,北为天王殿,再北于35级高坛正中是会乘殿。会乘殿后为岩庭部分。沿叠石蹬道上去,有八宝重檐宝相阁,阁内石台基上原有立于莲台的木雕骑狮文殊像,高3丈5尺,左右有身披甲胄的侍者,高丈许。阁北为上下各9间的清凉楼,左右配置殿、室、亭、所,高低错落,玲咙别致,富于变化。
清凉楼:前后有东西配殿各5间,东为“吉晕”,西为“慧喜“。宝相阁前方岩石上原有东西配殿各3间,东为“云来”,西为“雪净”。雪净殿西原是一处小型园林,正中为香林室,东有方亭,西有倚云楼,是乾隆皇帝休息之所。建筑布局精巧,松云掩映,是园林和殿宇结合的良好范例,现已仅存基址。
会乘殿:殊像寺的大殿,面阔7间,进深5间,重檐歇山顶,上层屋顶平面向里收缩,置巨型斗拱,殿宇气势十分宏伟。该殿是喇嘛念经、供佛的地方。殿内正面供高大的金漆木制三大士:观音、文殊、普贤。还有若干金、玉、翠质小佛像。殿内两侧各置一座三层重檐高两丈余八角形楠木万寿塔佛龛。佛龛内,原置銮金铜佛像,全部被军阀盗卖。左右壁面原有经棚,内置满文藏经。殿顶复以黄色琉璃瓦。殿前有两组配殿,一组名“馔香堂”、“演梵堂”,一组名“指峰”、“面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