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
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草原保护和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既涉及到草原生态补奖系列新政策的落实,又涉及到国家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建设,而且还涉及农牧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草原工作可谓任务艰巨而繁重,使命光荣而神圣。
一、草原生态的现状和机遇
草原是世界上主要生态系统之一,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草原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发展现代畜牧业和现代农业,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国是世界第二草原大国,草原面积近4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1%。就历年草原普查数据来看,全国草原面积呈阶梯状减少的趋势,导致洪涝灾害、泥石流、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发。据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第一次草地资源普查资料,我市草场总面积为2863万亩,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45.5%,居全省首位。其中“坝上”分布着大面积的天然草原,面积482.2万亩,享有“京北第一草原”、“木兰草原”等美誉。由于长期重利用、轻保护,重索取、轻投入,我市草地曾一度超载过牧,无规划进行工程建设,过度性旅游开发等,造成草原面积梯次缩减,草地退化日益严重。
自2011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在牧区半牧区相继启动实行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全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把生态、可持续发展摆放在重要的位置,出台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二期)等一系列强牧惠牧措施,构成了新时期我国草原政策的基本框架。以此为标志,草原工作进入了“生态优先”的全新发展阶段。市委、市政府发起着力改善“两个环境”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全社会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
二、对未来五年草原建设与保护的几点思考
一是借草原资源普查和草原权属确定的东风,实现对我市草原资源的有效动态监控和切实的制度保护。尽快摸清全市草原面积、分布、权属、生态状况、载畜能力等基本情况,建立完善的草原数据库和草原资源类型图、草原资源等级图、草原退化沙化分布图,到“十二五” 末完成全市草地资源普查。同时积极强化草原监测,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实现草地资源动态、精确的监控和电子信息化管理。二是借草原禁牧补贴的东风,推进草原禁牧政策有效落实、草食畜生产方式根本转变。从2001年开始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禁牧舍饲,进一步健全完善了与全省要求一致的严格禁牧制度。通过调整畜牧业结构、畜种结构,开展人工种草、开发秸秆饲料,实现了由放牧向舍饲的方式转变,推进了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有效支持了草原生态建设保护。这次半牧区草原生态奖补机制提出在草原严重退化区和生态极度脆弱区坚决实行禁牧、鼓励舍饲圈养,对落实草原承包和禁牧制度的农牧民实行禁牧补助和牧户生产资料补贴,将进一步调动农牧民禁牧种草和保护草原的积极性,推进草原禁牧政策的有效落实。三是借草畜平衡制度的东风,开展轮封轮牧试点,促进草畜协调平衡发展。2003年以来,全市一直实行严格的禁牧制度,实践证明,实施禁牧制度是保障草原生态治理工程发挥效用的一项关键性保障措施。今年,我市御道口牧场列为草畜平衡省级试点单位,我个人的理解,禁牧制度是在生态脆弱区、重要水源地、自然保护区内防止生态环境恶化的一项必要的刚性措施,禁牧区以外的的宜牧草地,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应该实行草畜平衡原则下的有计划的轮封轮牧。要在完善草原承包经营体制的前提下,根据本地草地面积的数量、草原类型、草地生产能力和农牧户数量、养畜基数,遵循草地生长周期规律,制定休牧、轮牧制度,核定合理的草食畜载畜量,并逐级签订草畜平衡责任书,制定明确的轮封轮牧计划,并实行有效的监管监控,确保合理利用牧草资源,有计划控制、扩展养畜规模,形成“草原有人管,牲畜有草吃,草原不破坏,牲畜有增长”的良性循环,实现真正意义的草畜平衡,加快构建“草原绿起来,产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