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庄,初名为“热河行宫”,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其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及特殊的政治功用蕴含了清帝的政治思想,所谓“不贪玉宇琼楼看,独在遐陬理外疆”。
承德避暑山庄,初名为“热河行宫”,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其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及特殊的政治功用蕴含了清帝的政治思想,所谓“不贪玉宇琼楼看,独在遐陬理外疆”。
清帝往往借题诗、撰联、题匾来表达心迹,在避暑山庄正宫区康熙帝亲题的五块匾额,诠释了一代帝王对山庄景物的赏析及其思想内涵,而避暑山庄匾尤为寓意深刻。
“避暑山庄”匾,由康熙帝亲题,在初建山庄时悬挂于正宫门外偏东,于乾隆十九年悬于内午门(又名阅射门)之上,鎏金云龙铜匾,光彩熠熠。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以后,在古北口外已有八处行宫可避暑,康熙帝每年四月出京,九月返京,于每处行宫都小住数日,多居住在喀喇河屯和热河上营行宫,然后到木兰围场举行秋狝大典。随着热河行宫的日臻完善,康熙大多居住于热河行宫,这里遂成为口外行宫的中心。
在避暑的同时,康熙帝之于山庄的良苦用心,则是因热河“北压蒙古,右引回回,左通辽沈,南制天下”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亦是因“惟兹热河,道近神京,往来无过两日”,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康熙避暑兼可召见来此避痘的蒙古贵族,从而施行“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以防朔方”为主旨的民族政策和边防政策。正因如此,康熙在塞外结好蒙古贵族的政治活动,取得了相当显著的功效。于是,康熙大力扩建了热河行宫,首先依皇帝“深居九重”之规定修建正宫区,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修好,此时这座行宫初具规模,后康熙在内午门的匾额上题“避暑山庄”四字并撰写了《避暑山庄记》。康熙诗中曾言“夏木阴阴盖溽暑,炎风款款守峰衔”,极言山庄“避暑”这一功能,此类诗句颇多。
然而,避暑山庄作为清帝夏宫,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及历史条件下,清帝康熙最主要的目的则是以“施威天下,柔怀远人”的施政方略来加强北部边疆地区的管理,从而处理民族问题,进而实现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因此,避暑山庄在当时已成为清朝第二个政治统治中心。